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繆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繆刺

繆刺為中醫針灸特殊刺法之一,其名源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〈繆刺論〉篇,屬「左病右治,右病左治」的交叉取穴法。繆,意為交錯、交叉,指當人體一側絡脈(氣血淺表的分支)出現病變時,針刺對側相應部位的絡脈或皮部血絡以調和氣血,達到治療目的。

理論依據

繆刺的理論基礎與中醫「經絡學說」及「陰陽平衡」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繆刺論》明確指出:「邪客於大絡者,左注右,右注左,上下左右與經相干,而布於四末。」認為病邪侵入絡脈時,氣血會左右互傳,故可透過交叉刺絡疏導邪氣。此與「巨刺」雖同屬交叉刺法,但巨刺針對經脈(深層主幹)病變,取穴以經穴為主;繆刺則專治絡脈病變,強調刺絡放血或淺層針刺。

適應症

繆刺主要用於「經不病而絡病」之症,即患者體表出現疼痛、瘀血、麻木等症狀,但經脈未見明顯異常。常見應用包括:

  1. 肢體局部疼痛:如單側關節扭傷、肌肉痙攣,針刺對側相應阿是穴或血絡。
  2. 皮膚病變:如蕁麻疹、帶狀皰疹初期,於健側皮部點刺出血。
  3. 急症救逆:中風偏癱初期或暈厥時,刺對側井穴(如少商、湧泉)以開竅醒神。

操作特點

繆刺的關鍵在於「辨絡施治」:

  • 取穴原則:以病變部位對側的對應點為主,或循經絡辨識皮部顯現的血絡(瘀血、青紫處)。
  • 針刺手法:多用淺刺、快刺或三棱針點刺出血,強調「刺絡調氣」。《繆刺論》提及:「視其皮部有血絡者,盡取之。」即透過放血祛除絡脈瘀滯。
  • 與巨刺區別:巨刺深刺經穴(如合谷、太衝),適用於經脈失調的內臟病或半身不遂;繆刺則偏重絡脈的淺層調節。

古籍佐證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進一步闡述繆刺與巨刺的差異,指出:「邪客於經,左盛則右病,右盛則左病……巨刺者刺其經,繆刺者刺其絡。」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亦收錄繆刺法,強調其對「絡病急症」之效。

繆刺法體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想,臨床運用時需精準辨別病位在經在絡,方能發揮交叉調氣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