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摸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摸法
摸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指以手觸摸肢體或穴位,用於診斷與治療。此法源自傳統中醫骨傷科與筋傷調理技術,強調通過觸摸探查患處,辨別損傷性質與程度,進而施以相應手法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詳述其應用:「摸者,用手細摸其所傷之處,或骨斷、骨碎、骨歪、骨整、骨軟、骨硬、筋法、筋柔、筋歪、筋正、筋斷、筋走、筋粗、筋翻、筋寒、筋熱,以及表裡虛實,並所患之新舊也。」
操作要點
- 觸診層次:
摸法需依序探查皮、肉、筋、骨四層結構。輕觸皮膚可辨溫涼潤燥;稍加力度按壓肌肉,察其鬆緊、腫脹或萎縮;深入肌腱韌帶,判斷是否錯位、黏連或斷裂;最後觸及骨骼,確認有無移位、裂痕或畸形。 - 手法細膩:
施術者以指腹、掌根或全掌貼合患處,運用「輕—重—輕」的節奏按壓,避免粗暴用力。如《傷科補要》所述:「摸其斷處,接其骨縫,徐徐合攏。」 -
辨證應用:
- 骨傷:觸摸骨折線走向、碎骨位置,或關節脫臼方向。
- 筋傷:分辨肌腱滑脫、痙攣或黏連,如「筋翻」即韌帶捲曲嵌頓,「筋走」指肌腱脫離原位。
- 氣血辨識:觸及局部熱感多屬熱證或瘀血化熱;寒涼僵硬則為寒凝氣滯。
臨床應用
- 診斷結合:
摸法常與「按法」「壓法」並用,如觸診腰部時,配合患者屈伸動作,可判別腰椎小關節錯縫或椎間盤突出。 - 治療功能:
直接施於患處能理筋整復,如以拇指撥動「筋結」(黏連組織),或輕推錯位骨骼復位。清代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提及:「摸而後按,按而後揉,導氣行血,各有所宜。」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肢體損於外,則氣血傷於內」,摸法通過體表觸診,間接判斷內在氣血狀態。如《靈樞·經水》云:「審切循捫按,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。」此外,經絡學說中,摸法亦用於探查穴位異常反應,如結節、壓痛,作為辨經取穴的依據。
此手法廣泛適用於跌打損傷、風濕痹痛及慢性勞損,體現中醫「以手代眼」的診療智慧,兼具評估與治療雙重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