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膜入水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膜入水輪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翳膜侵蝕瞳神(即瞳孔及周邊組織)之病證,又稱「膜上冰輪」或「膜入瞳神」。此證多因黑睛(角膜)生瘡,癒後結痂未消,殘留瘢痕,逐漸向內侵擾水輪(瞳神所在之部位,屬腎所主),遮蔽光線透入,雖未全盲,然視力已受損難復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膜入水輪之形成,與以下病理環節相關:
- 外邪侵襲:風熱或濕熱之邪上攻目竅,灼傷黑睛,潰爛成瘡,癒後遺留翳障。
- 肝腎陰虛:瞳神屬腎,若肝腎精血不足,目失濡養,則瘢痕難消,翳膜內陷。
- 氣滯血瘀:黑睛病變後氣血凝滯,瘀阻絡脈,致使翳膜固結,深入水輪。
臨床表現
- 視物昏矇,如隔薄霧或輕紗。
- 瞳神區域可見灰白或棕黃色翳膜,邊緣不清,形狀不一。
- 若兼肝火熾盛,可伴眼紅、澀痛;若屬陰虛,則見眼乾、頭暈耳鳴。
古籍論述
《世醫得效方·卷十六》提及:「此因黑睛上生瘡,稍安其痕不沒,侵入水輪,雖光未絕,終亦難治。」指出翳膜殘留、內犯水輪者,預後多不良。此證與「宿翳」(陳舊性角膜瘢痕)相關,然宿翳範圍廣,而膜入水輪特指翳膜深入瞳神之重症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餘邪型:翳膜初成,邊緣模糊,畏光流淚,舌紅苔薄黃。
- 肝腎虧虛型:翳膜久伏,視力漸減,眼內乾澀,脈細數。
- 血瘀絡阻型:翳膜色暗,纏繞瞳神,舌有瘀斑。
治療原則
以退翳明目為主,依證型輔以疏風清熱、滋養肝腎或活血化瘀。傳統用藥如《審視瑤函》之「撥雲退翳丸」,或針灸取睛明、瞳子髎等穴。然古籍多強調「難治」,提示此證需早期調治,防其深入。
相關概念
- 水輪:五輪學說中,瞳神屬水輪,與腎、膀胱相應,主司光覺與視物。
- 冰輪翳:翳膜色白如冰,覆蓋瞳神,與膜入水輪病機相似而名異。
此證反映中醫對眼疾「由表入裡」之觀察,強調局部病變與臟腑虛實的整體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