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喑
產後喑,又稱產後失音、產後不語,首見於宋代陳自明所著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一,指婦女分娩後出現聲音嘶啞、言語困難,甚至完全不能發聲的病症。此症屬於中醫婦科「產後病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「產後失音症」或「產後嗓音障礙」有相應之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產後喑的發病機理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心腎兩虛:產時失血過多,耗傷心腎之陰,腎陰虧虛則不能上承滋養喉嚨,心主神明功能失調則言語不利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為聲音之根」,腎經循喉嚨,挾舌本,腎虛則聲音失其根本。
- 脾虛氣鬱:產後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氣機不暢,痰濕內生,阻滯咽喉,致聲音不出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脾為聲音之源」,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,聲音無以發。
- 氣血雙虧:分娩時氣血大傷,喉嚨失於濡養,如《婦科玉尺》所言:「產後失音,多由氣血兩虛,不能上榮於喉」。
- 瘀血阻絡:產後惡露不暢,瘀血內停,阻滯經絡,影響聲音的產生與傳導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分型
心腎兩虛型
- 主症:聲音嘶啞或完全不能發聲
- 兼症:心悸怔忡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夜寐不安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
- 病機:心腎陰虛,虛火上炎,灼傷喉嚨
- 治法:滋補心腎,安神開音
- 代表方劑:七珍散(人參、石菖蒲、生地黃、川芎、細辛、防風、朱砂)
脾虛氣鬱型
- 主症:語聲低微,說話費力
- 兼症: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精神抑鬱、舌淡苔白膩、脈弦滑
- 病機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氣機鬱滯
- 治法:健脾益氣,化痰開鬱
- 代表方劑:歸脾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甘草、當歸、遠志)加減
氣血兩虛型
- 主症:聲音微弱,言語無力
- 兼症:面色萎黃、頭暈目眩、神疲乏力、自汗盜汗、舌淡、脈細弱
- 病機:氣血不足,喉嚨失養
- 治法:益氣養血,潤喉開音
- 代表方劑: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合生脈散
瘀血阻絡型
- 主症:聲音嘶啞,言語澀滯
- 兼症:小腹疼痛拒按、惡露不暢、舌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沉澀
- 病機:瘀血內阻,經絡不通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開音
- 代表方劑:桃紅四物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加減
治療方法
中藥治療
除上述分型用藥外,臨床常用以下治法:
- 滋陰降火:適用於陰虛火旺者,方用百合固金湯
- 疏肝解鬱:適用於肝氣鬱結者,方用逍遙散
- 化痰開竅:適用於痰濕壅盛者,方用溫膽湯
針灸療法
常用穴位:
- 主穴:廉泉、天突、人迎、通里
- 配穴:
- 心腎兩虛:加心俞、腎俞、太溪
- 脾虛氣鬱:加足三里、中脘、脾俞
- 氣血兩虛:加氣海、血海、膈俞
- 瘀血阻絡:加三陰交、血海
推拿療法
以頸項部及任脈、腎經循行部位為主,手法宜輕柔,常用穴位包括天突、膻中、腎俞等。
古籍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產後語澀,或不能言者,由心腎虛而不能通於舌,舌強而不能言也。」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述:「產後失音,有虛有實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。」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:「產後不語,多屬氣血兩虛,治宜大補氣血。」
預後轉歸
產後喑的預後與病因、治療及時性密切相關。一般心腎兩虛型恢復較慢,需長期調養;氣血兩虛型經適當補益,多能較快恢復;瘀血阻絡型待瘀去則音自復。若遷延不愈,可能發展為慢性喉喑,治療更為棘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