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膜外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膜外氣
病證名,屬水氣病之一。「膜」此處指腹膜;「膜外氣」即腹膜之外、肌膚之間因氣滯水停所致之腫脹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載:「膜外氣……本於肺受寒邪,傳之於腎,腎氣虛弱,脾土又衰,不能制水,故水濕散溢於肌膚之間,氣攻於腹膜之外,故謂之膜外氣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尤以腎陽虛衰、脾失健運為主,導致水濕不化,泛溢肌腠,氣機壅滯於腹膜之外。
臨床表現以虛脹、四肢浮腫、按之凹陷不起為特徵,甚者可見「洪腫大喘」,病情急重時可危及生命。《聖濟總錄》強調「朝服暮差」之速效,推薦防己湯為主方,此方以防己利水消腫為君,配伍行氣健脾之品,攻逐水濕而緩急迫。此外,防己黃芪湯(《金匱要略》)亦為常用方劑,透過黃芪益氣固表、防己利水,標本兼顧;或選五皮飲加減,以桑白皮、茯苓皮等皮類藥引水下行,調和氣機。
膜外氣與水氣、水腫等證相關,然其病位側重「腹膜之外」,與單純皮水、正水有別。中醫理論中,此證涉及三焦氣化失常,水液代謝失司,故治療除逐水消腫外,更需溫補脾腎、宣肺調氣,以恢復水液運化之常。古籍中對此證之論述,體現了中醫對水病辨位、辨機的細膩分疏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