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膜外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膜外氣,病證名。水氣病之一。此處「膜」字,作腹膜解;膜外氣,指腹膜外、肌膚間之氣腫、脹滿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:「膜外氣……本於肺受寒邪,傳之於腎,腎氣虛弱,脾土又衰,不能制水,故水濕散溢於肌膚之間,氣攻於腹膜之外,故謂之膜外氣。其病令人虛脹,四肢腫滿,按之沒指是也。……治膜外氣水病,不限年月深淺,洪腫大喘,須臾不可過,朝服暮差,防己湯方。」亦可用防己黃芪湯、五皮飲加減等方。參見水氣、水腫等條。

膜外氣的病因病機是由於肺受寒邪,傳之於腎,腎氣虛弱,脾土又衰,不能制水,故水濕散溢於肌膚之間,氣攻於腹膜之外,故謂之膜外氣。其病令人虛脹,四肢腫滿,按之沒指是也。

膜外氣的臨床表現為四肢腫滿,按之沒指,洪腫大喘,須臾不可過。

膜外氣的治療方法是用防己湯。防己湯的組成是防己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滑石、車前子、甘草。防己湯具有利水消腫、健脾益氣的功效。

膜外氣的預防方法是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飲食上要注意清淡,多吃蔬菜水果。如果出現水腫的症狀,要及時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