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膜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膜原
膜原為中醫學中重要之概念,其涵義可分為解剖位置與病機理論兩方面。
一、解剖意義之膜原
膜原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指人體胸腹與膈肌之間之部位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客於腸胃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故痛。」唐代王冰注釋曰:「膜,謂鬲間之膜;原,謂鬲肓之原。」此處之膜原,乃指橫膈膜與腹腔臟腑間之膜系結構,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亦為病邪傳變之途徑。
此部位居於半表半裏之間,上連胸膈,下涉脘腹,內絡三焦,外通腠理。其生理功能主要為:
- 氣機樞紐:膜原為三焦氣化之關鍵區域,關係一身氣機之升降出入。
- 津液輸布:此處膜系結構為水液代謝之通路,與三焦水道密切相關。
- 邪氣傳變:外感病邪可由此深入臟腑,內傷雜病亦可由此外達肌表。
二、溫病理論之膜原
明代吳又可於《溫疫論》中進一步發展膜原理論,提出:「邪在膜原,正當經胃交關之所,故為半表半里。」此將膜原概念由解剖部位延伸至溫病辨證之特殊病位,成為外感熱病傳變過程中之關鍵病理階段。
(一)病機特點
- 半表半裏之位:膜原居於肌表與臟腑之間,邪氣至此,既未完全離表,亦未全然入裏。
- 穢濁鬱滯之性:溫疫之邪多夾穢濁氣,易鬱伏膜原,導致氣機壅滯,見寒熱如瘧、胸膈痞滿等症。
- 傳變樞紐之要:邪氣可由此內傳陽明,或外透肌表,決定疾病之轉歸。
(二)臨床表現
邪伏膜原之典型證候包括:
- 寒熱往來:邪正相爭於半表半裏,故見寒熱交替
- 胸膈痞悶:氣機阻滯於膜原,胸脘脹滿不舒
- 舌苔厚膩:穢濁之邪鬱蒸,苔多白如積粉或黃膩
- 脈象弦滑:邪鬱而氣機不暢,脈多兼弦緊之象
三、膜原與相關理論之聯繫
- 與三焦關係:膜原屬三焦之部分結構,為三焦氣化之樞紐,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。
- 與少陽樞機:少陽為樞,主半表半裏,與膜原之位相近而各有側重,少陽偏重經絡,膜原偏重膜系。
- 與募原辨異:後世醫家有將「膜原」寫作「募原」者,實則二者同指,然「膜」字更強調其解剖結構,「募」字則偏重氣血聚集之意。
歷代醫家對膜原之認識不斷深化,從《內經》之解剖定位,至明清溫病學派之病機闡發,使其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兼具形質與功能之重要概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