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摩抄,又稱摩挲或摩娑,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屬按摩手法範疇。其名源自動作特徵,「摩」指循行撫按,「抄」為輕觸提拿,二者結合形成柔和而連貫的技法,廣泛應用於經絡調理與氣血疏通。
技術特點
摩抄以掌指為主要施術工具,強調「輕而不浮,重而不滯」的力道控制。操作時需配合患者呼吸節奏,沿經絡走向或特定穴位進行環形推揉、往返撫摩,或局部提捏。其作用層次介於表皮與肌肉之間,能激發衛氣運行,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達到「開腠理、通鬱閉」之效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學說:摩抄常施於十二皮部,透過刺激絡脈調節相應經氣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」。
- 氣血理論:手法之溫通特性可化解「氣滯血瘀」,適用於淺層筋結或衛陽不足之證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摩其壅聚,以散瘀結」。
- 五行應用:配合方向與穴位選擇,可強化五行生剋作用,如順時針摩腹助脾土運化,逆時針操作則疏泄肝木。
臨床應用
- 傷科:用於緩解肌筋膜緊張,鬆解「筋出槽」等輕度位移。
- 內科:輔助治療胸悶、脘痞等氣機不暢症狀,常搭配膻中、中脘等穴位。
- 兒科:小兒推拿中稱「運摩法」,如摩囟門治驚風,摩腹助消化。
與其他手法的區別
相較於「按法」之垂直深壓或「推法」之線性用力,摩抄更重視接觸面的綿密互動,屬「淺層導引術」;而與「擦法」之快速摩擦生熱不同,其動勢緩慢,以誘發深層組織共振為要。歷代醫家如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將之歸為「溫補類手法」,適於虛證或體弱患者。
此技法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通過微調體表氣機影響內臟功能,為「外治內效」之典型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