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摩法:中醫推拿手法詳解

摩法之定義與源流

摩法乃中醫推拿基本手法之一,屬摩擦類手法範疇。其操作特徵為以手掌面或手指指腹輕附於治療部位,透過腕關節連同前臂作輕柔和緩之環形摩擦運動,使力滲透皮下組織而不帶明顯推動感。此法歷史淵源流長,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更明確指出:「摩其壅聚,以散瘀結之腫」,揭示其散瘀消腫之效。

操作技術要領

基本操作方式

  1. 掌摩法:全掌平貼施術部位,以腕關節為主動,帶動前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之環形摩擦,力度均勻輕柔,每分鐘頻率約100-120次。
  2. 指摩法:以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三指指腹或單拇指羅紋面接觸,腕部微屈,指掌關節自然伸直,作小幅度環旋運動,適用於面積較小之穴位或部位。

技術關鍵

  • 力度控制:要求「輕而不浮,重而不滯」,施力僅達皮下組織層,不應引起明顯肌肉位移。
  • 節律特性:動作連貫而有節律,如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所述:「摩法不宜急,不宜緩,不宜輕,不宜重,以中和之意取之。」
  • 溫度效應:透過持續摩擦產生溫熱感,但不可致皮膚灼熱不適。

臨床應用與功效

主要治療作用

  1. 理氣和中:循經摩腹可調理脾胃氣機,如《內功圖說·分行外功》載:「兩手摩腹,移行百步,除積滯」,對脘腹脹滿、食積不化具顯效。
  2. 活血散瘀:應用於軟組織損傷初期,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而達「摩散瘀結」之效。
  3. 溫經通絡:摩擦生熱之特性,對寒凝經脈所致之痹痛有溫通之效。
  4. 消積導滯:小兒推拿中常用指摩法於腹部,治療乳食積滯等症。

適應證候

  • 消化系統:胃脘痛、食積、泄瀉、便秘
  • 婦科疾患:痛經、月經不調
  • 傷科病症:軟組織挫傷初期腫脹、陳舊性損傷
  • 兒科病症:小兒疳積、腹瀉

傳統理論基礎

摩法之效應機制深植於中醫理論體系:

  1. 經絡學說:透過體表摩擦激發經氣運行,尤擅調理任脈、脾經及胃經區域。
  2. 氣血理論:「氣行則血行」,輕柔摩擦能促進衛氣散布,改善局部氣血瘀滯。
  3. 藏象理論:腹部摩法直接作用於脾胃所居之處,實現「內病外治」之效。
  4. 五行學說:摩擦生熱屬火性,能溫煦中焦土德,加強運化功能。

特殊操作變式

  1. 疊掌摩法:雙掌相疊加重溫透力,適用於下焦虛寒證。
  2. 膏摩法:輔以藥膏為介質,兼具藥物透皮吸收之效,見於《金匱要略》。
  3. 穴位摩法:針對特定穴位如中脘、神闕等作精準指摩,強化經穴效應。
  4. 循經摩法:沿經絡走向施術,增強經氣傳導。

摩法作為中醫外治法之基礎手法,其看似簡單之操作實蘊含深厚醫理,須臨證時根據病位深淺、證候寒熱及患者體質,靈活調整力度、頻率與方向,方能充分發揮其調氣活血、平衡陰陽之獨特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