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摩腹
摩腹為中醫導引功法之一,指以手掌或指腹於腹部施以揉摩之法,屬傳統外治手法,亦為養生保健常用之術。其理法根源於中醫臟腑經絡理論,腹部為「五臟六腑之宮城,陰陽氣血之發源」,尤以脾胃為中焦樞紐,主運化水穀,摩腹能直接調動中焦氣機,促進脾胃功能。
理論基礎
- 經絡所過:腹部循行任脈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等多條經脈,且為衝脈所繫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總攝一身之陰;胃經與脾經互為表裡,主受納運化。摩腹可刺激經氣流通,調和陰陽。
- 臟腑相應: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腹者,裡也」,五臟之募穴多分布於腹(如中脘為胃募、關元為小腸募),揉摩特定區域能激發臟腑之氣。
- 氣機升降:中醫認為「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」,摩腹可助脾胃樞轉,使清陽上升、濁陰下降,改善腹滿、食滯等症。
操作要領
- 手法:以掌心或魚際部位貼附腹部,力道宜輕柔緩和,循順時針方向(依腸道走向)環旋摩動,速度均勻。古法有「補瀉」之別:虛證宜逆時針(由外向內收斂),實證宜順時針(由內向外疏散)。
- 部位:以臍周為核心,上至中脘,下抵關元,旁及天樞、大橫等穴,可配合點按。
主要效用
- 健運脾胃:促進胃液分泌與腸道蠕動,改善食慾不振、脘腹脹滿,符合《理瀹駢文》「助脾運免積滯」之說。
- 通調三焦:疏利上中下三焦氣機,輔助化解痰濕、水飲停滯。
- 安和五臟:通過腹部募穴影響相應臟腑,如摩小腹可溫補腎陽,摩脅肋助疏肝解鬱。
古籍佐證
- 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飯後摩腹,除百病。」
- 《養性書》提及:「食畢摩腹,能除胸膈煩悶,導氣和血。」
此術簡便易行,然須持之以恆,可單獨施為,亦常與按蹻、導引等法並用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內病外治」之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