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脊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摩脊法
摩脊法為中醫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主要用於預防痘疹及調理幼兒體質。此法最早記載於明代醫家張浩所著《仁術便覽》卷四,書中提及:「小兒痘疹未出之先,宜以手蘸油摩兒背脊中間,痘疹出稀少,預解胎毒,或不生。」意指於幼兒痘疹未發作前,以手法按摩其脊柱中線,可減輕痘疹發作程度,甚至避免發病,同時具有清除胎毒之效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與臟腑關係
脊柱為督脈所行之路線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,與人體免疫機能密切相關。摩脊法通過刺激督脈及兩側膀胱經,調和氣血,激發正氣,從而增強幼兒抗病能力。 - 胎毒理論
中醫認為,胎毒為母體濕熱或積滯傳於胎兒所致,易引發痘疹、瘡癤等病症。摩脊法通過疏通背部經絡,促進氣血運行,助體內鬱熱外透,達到清解胎毒之效。 - 推拿手法特點
操作時以手掌或指腹蘸取麻油、薄荷油等潤滑介質,沿脊柱(自大椎至長強穴)上下輕柔推摩,或以拇指循脊旁夾脊穴點按。手法需輕緩均勻,以皮膚微熱為度,避免過度刺激。
臨床應用
摩脊法除用於預防痘疹外,亦適用於以下情況:
- 調理脾胃:背部膀胱經分布多處與脾胃相關的背俞穴(如脾俞、胃俞),摩脊可間接調理消化功能。
- 安神定驚:督脈通於腦,摩脊能鎮靜安神,改善小兒夜啼、驚風等症。
- 增強體質:定期施行可提升陽氣,減少外感疾病發生。
歷史淵源
摩脊法屬中醫外治法之一,與「捏脊療法」同源而異法。明代以前,民間已有類似手法用於小兒保健,至《仁術便覽》明確記載其於痘疹防治之效,反映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於兒科之應用。
此手法結合經絡學說與臨床經驗,體現中醫透過體表刺激調理內在機能的特色,為傳統育兒智慧之重要組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