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陰下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陰下脫

定義與病機
產後陰下脫,又稱「產後陰脫」或「子宮不收」,屬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。其病因多與產婦素體虛寒、氣血不足相關,復因分娩時用力過度,中氣下陷,衝任失固,致使胞宮或陰道壁下垂脫出。此證相當於西醫之「產後子宮脫垂」或「陰道壁膨出」。

病因病機詳析

  1. 素體虛冷:患者平素陽氣不足,下焦虛寒,衝任二脈失於溫煦,固攝無力。
  2. 產時耗氣:分娩時氣血驟傷,過度努責或產程過長,導致中氣下陷,無力升提臟器。
  3. 衝任損傷:產後胞絡空虛,衝任不固,無法維繫胞宮原位,遂致下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產後子宮脫出陰道口外,或伴陰道前後壁下垂,輕者臥位可自行回納,重者持續外露。
  • 兼症:小腹墜脹、腰痠乏力、氣短懶言,或見帶下量多、色白清稀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薄,脈沉弱或細緩。

證型分類

  1. 氣虛下陷:症見脫垂物色淡、勞累加重,伴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,治宜補中益氣、升陽舉陷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  2. 腎虛不固:兼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,治宜補腎固脫,方選大補元煎黃芪當歸散
  3. 濕熱下注(少見):脫出物摩擦損傷,局部紅腫潰瘍,需清熱利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
中醫外治法

  • 針灸:取百會、氣海、關元、子宮穴等,施以補法或艾灸,以升提陽氣。
  • 熏洗方:以五倍子、枳殼、烏梅等煎湯熏洗,收斂固脫。
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子宮脫出,乃氣血俱虛,不能收攝。」強調補益氣血為治療根本。另《醫宗金鑒》亦載有「升提固脫」之法,與現代中醫臨床思路相合。

此證與「陰挺」病機相類,然產後陰下脫特發於新產之後,治療需兼顧產後多虛多瘀之體質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