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摩目
摩目為中醫自我推拿技法之一,又稱「熨目」,屬傳統養目法門,源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目茫茫候》。其法以手指或掌心溫熱後輕摩眼周,藉由經絡氣血之調暢,以達明目緩疲之效。
操作要領
- 溫熱導引:先搓熱雙掌或指尖,使陽氣聚於指端。
- 循經而摩:以指腹沿眼眶緩摩,順逆各七至十四遍(合「二七」之數),手法需輕柔如羽,忌重壓眼球。
- 穴位相應:可兼揉攢竹、睛明、瞳子髎等眼周要穴,助疏通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之氣。
醫理基礎
《內經》謂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」,而摩目之效,在於:
- 通陽活絡:以溫熱之氣驅散目系寒凝濕滯,改善「血滯為瞑」之候(《諸病源候論》)。
- 調和肝竅:肝開竅於目,此法能疏泄肝鬱,緩解因情志所致之視物昏茫。
- 引火歸元:掌心勞宮穴屬心包經,摩目時心火下濟,可制虛陽上擾之目乾澀。
古籍佐證
隋代巢元方詳載此法於目疾調養,強調「熱指摩目二七」能防「目不瞑」,即通過溫通之力,使眼肌得濡而寤寐有常。後世醫家亦衍伸其用,如《聖濟總錄》以摩目配合吐納,療「目暗不明」之證。
此術融外治與導引於一體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之旨,然須持之以恆,方見其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