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臍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摩臍法

摩臍法為中醫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屬按摩療法範疇,主要透過掌心對臍部施以環形摩動,以調理氣機、疏通經絡。其名見載於《推拿指南》,曰:「摩臍法,此治腹痛便結,……用右掌心向上下左右按而摩之。」此法以臍(神闕穴)為核心,因臍為先天之氣所聚,與五臟六腑相繫,故摩臍能間接調和臟腑功能。

操作要領

  1. 手法:以掌心或指腹緊貼臍部,施力輕柔均勻,作順時針或逆時針環形摩動,速度緩和,力度以皮膚微熱為度。
  2. 方向:傳統中醫認為,順時針摩動(瀉法)可助消導積滯,適用於腹脹、便結;逆時針摩動(補法)則能溫補脾陽,適用於虛寒腹痛。
  3. 配伍穴位:常配合摩腹、揉天樞、推大腸經等手法,以增強通腑導滯之效。

作用機理
臍部屬任脈要穴「神闕」,內聯十二經脈,為衝脈循行之地。摩臍法通過外力刺激,可激發經氣運行,調節脾胃升降功能:

  • 氣機調暢:促進腹部氣血循環,緩解氣滯型腹痛。
  • 通腑導滯:增強腸腑蠕動,改善食積或燥屎內結。
  • 溫裡散寒:掌心溫熱配合摩動,能溫煦中焦,散寒止痛。

臨床應用
此手法多用於小兒消化不良、腹痛、便秘等症,亦適用於成人脾胃虛弱或氣機不暢者。其效與「揉臍法」相近,然揉法偏重深層刺激,摩法則長於寬理氣機,二者常交替運用。

理論依據
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云:「腹中寒熱積聚,皆可調於臍。」後世醫家進一步闡明,臍為「五臟六腑之本」,摩臍能通過皮部-經絡-臟腑的聯屬關係,達成內病外治之效。清代《幼科推拿秘書》亦強調,摩法需「輕而不浮,重而不滯」,方契合中醫「中和」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