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摩娑
摩娑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屬推拿手法範疇,亦稱「摩抄」、「摩挲」。其名源於《釋名·釋姿容》所載:「摩娑,猶未殺也,手上下之言也。」意指以手部輕柔往復的動作,於體表施行按壓與摩擦,以達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技術特點與操作要領
摩娑手法強調「輕而不浮,重而不滯」,操作時以掌心或指腹貼附患處,配合勻速緩和的力道,作環形或直線往復運動。依《醫宗金鑒》所述,其力需「透皮入腠」,方能激發經氣運行。手法可分為:
- 掌摩法:以全掌接觸體表,適用於腹部、腰背等面積較大部位,能溫中散寒,緩解脘腹脹滿。
- 指摩法:以拇指或食指、中指指腹施術,多用於頭面、關節等精細部位,可舒筋活絡,改善局部氣滯。
中醫理論基礎
摩娑之效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按之則熱氣至,熱至則痛止」,認為透過摩擦生熱,可推動衛氣散布,化解「不通則痛」之病機。其作用機理包含:
- 行氣活血:透過機械刺激促進氣血流通,改善「血瘀」、「氣鬱」所致之疼痛。
- 溫經散寒:摩擦產生的溫熱效應,能驅散寒邪,尤適用於風寒濕痹證。
- 調理臟腑:如順時針摩腹可助脾胃運化,逆時針則能降氣通便,體現「外治內效」之理。
臨床應用
歷代醫家將摩娑廣泛運用於多種病證:
- 筋骨損傷:配合揉法、㨰法,舒緩跌打損傷後的筋肉僵緊。
- 內科雜病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記載摩腹可治「穀不消」,即現代所謂消化不良。
- 婦科調理:輕摩下腹有助緩解痛經,取「氣行則血行」之意。
摩娑作為中醫推拿體系之基礎手法,兼具治療與保健功能,其溫和特性尤適於體虛不耐強刺激者,體現中醫「以柔制剛」的治療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