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摩脅

定義與操作
摩脅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指以掌心或指腹輕柔撫摩人體兩側脅肋部位。其操作方式為:施術者以手掌平貼患者胸腹兩旁之肋膊處(即脅肋部),橫向來回摩動,頻率緩和均勻,傳統文獻如《釐正按摩要術》記載,需反覆操作八十一次,以達療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與臟腑關係
    脅肋部為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之處,亦與脾胃氣機升降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暢或飲食積滯,易致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出現脅脹、噯氣等症。摩脅能直接刺激肝膽經絡,疏解鬱滯,調和氣血。
  2. 氣機調節作用
    中醫認為「脅為肝之分野」,摩脅可助肝氣疏泄,協調脾胃運化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按之則氣血散,故按之痛止」,透過輕柔摩動,能消散局部氣滯血瘀,緩解因肝鬱或食積引起的脅肋脹痛。

臨床應用與功效

  1. 消食導滯
    適用於飲食停滯、脾胃運化失調所致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。摩脅能促進脅肋部氣血運行,間接增強脾胃蠕動,助消化積滯。
  2. 疏肝理氣
    針對肝氣鬱結之情志不舒、胸脅脹悶,或肝胃不和之呃逆嘔吐,摩脅可疏通肝經氣機,緩解鬱滯。古籍強調「摩其鬱結,以散瘀積」,即此理。
  3. 化痰散結
    痰濕內停或痰氣互結於脅下者(如梅核氣),透過持續摩動可軟堅散結,輔助化解痰滯。

補充說明
摩脅手法需配合患者體質與證型調整力度。虛證宜輕摩以補益,實證可稍重以瀉實。此外,脅肋部肌肉較薄,內藏重要臟器,操作時應避開肋骨邊緣,以免不適。此手法常與其他推拿法(如揉腹、按揉期門穴)搭配,以增強療效。

文獻溯源
《釐正按摩要術》明確記載摩脅之操作與療效,並歸納其「通滯、調氣」之機理,後世醫家多沿用此說,並結合經絡學說深化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