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摩眼
摩眼,又稱熨目,為中醫自我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備急千金要方·養性》。此法以手掌或指腹輕柔摩擦眼部周圍,藉由溫熱刺激與經絡調理,達到疏通氣血、明目安神之效,屬傳統養生導引術範疇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循行:
眼部為手足三陽經交會之處,尤以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及手少陽三焦經為主。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提及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」,目為宗脈之所聚,摩眼可刺激睛明、攢竹、瞳子髎等穴位,調和經氣。 - 氣血調和:
中醫認為「目得血而能視」,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盈則視物清晰。摩眼透過溫通之力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緩解因肝血不足或氣滯血瘀所致之目澀、視物昏花。 - 陰陽平衡: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清陽出上竅」,目居高位,需清陽之氣濡養。摩擦生熱可助陽氣升發,同時配合閉目調息,能引陰血上濟,協調陰陽。
操作要點
- 手法:以掌心搓熱後輕覆雙目,或以拇指指腹沿眼眶緣由內向外環狀摩動,力道輕緩均勻。
- 時機:晨起或目勞後施行,每次約3至5分鐘,以局部微熱為度。
古籍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雞鳴時,以兩手相摩令熱,以熨目三行,以指抑目左右,有神光。」說明此法早用於導引養生,兼有預防眼疾之效。清代《尊生八箋》亦推崇摩眼為「明目祛風」之要術。
摩眼結合經絡學說與導引術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通過外治手法調理內在臟腑功能,為傳統養生文化之具體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