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摩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摩治,又稱按摩,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導引按蹻」之術,後世醫家如《石室祕錄》詳述其法,謂:「摩治者,撫摩以之也。」此法以人手或特定工具施力於體表,透過經絡傳導與氣血調和,達到祛邪扶正之效,廣泛應用於筋骨損傷、內科雜病及養生保健。
理論基礎
摩治以中醫經絡學說為核心,認為人體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。透過手法刺激體表特定穴位或部位,可疏通經絡、調和陰陽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。」摩治即藉此原理,促進氣血運行,消散局部瘀滯,如《石室祕錄》所載:「手足疼痛、臟腑瘀結、頸項強直、口眼歪斜」等症,皆可透過按摩使「氣血流通,痰病易愈」。
操作手法
摩治手法細膩多變,依病症與部位差異而異,主要分為以下幾類:
- 按法:以指腹或掌根垂直施壓,如點按穴位,適用於經絡阻塞。
- 摩法:掌心或指面輕緩環形摩擦,多用於胸腹調氣,如《醫宗金鑑》言「摩其壅聚,以散瘀結」。
- 推法:單向直線推動,力道深透,常見於背部膀胱經,以解表散寒。
- 揉法:結合按與摩,帶動皮下組織迴旋運動,擅治筋肉痙攣。
臨床應用
- 筋骨病症:如跌打損傷之局部腫痛,以揉按手法散瘀消腫;頸肩腰腿痛,則循經推拿以鬆解拘急。
- 內科調理:腹部摩法(如「摩腹」)可助脾胃運化,緩解食積脹滿;背部督脈按摩則能提振陽氣,改善虛寒。
- 特殊療法:小兒推拿中的「運八卦」「清天河水」等手法,皆屬摩治變通,用於調理小兒發熱、泄瀉等症。
與其他療法之區別
摩治與針灸同屬外治,然針灸以針刺或艾灸深入經絡,摩治則重「手與氣合」,透過力道深淺調節表裡。相較於刮痧、拔罐之偏重瀉邪,摩治更具雙向調節之性,虛實皆可應用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按導之法,能疏通氣血,無問新久。」
摩治作為中醫重要技藝,歷代醫家結合臟腑辨證與手法技巧,使其不僅療疾,亦涵養生防病之效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之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