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抹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抹法
定義
抹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指以拇指指腹或手掌面緊貼皮膚表面,施加適當壓力,並沿著體表作上下、左右或弧形之緩慢往返移動。其操作力道柔和均勻,具有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之效,常用於頭面、頸項及胸腹等部位。
操作要領
- 施力方式:以拇指羅紋面或大魚際、掌根貼附於施術部位,力度需沉穩滲透,不可浮於表皮,亦不可過重致皮膚摩擦過度。
- 移動方向:可分為直線往返(如額部從印堂抹向太陽穴)或弧形推移(如沿眼眶周緣作環形抹動)。動作宜連貫,速度緩慢,每部位反覆操作5~10次。
- 配合介質:臨床常搭配藥膏、精油或滑石粉,以減少摩擦阻力,增強活血效果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- 經絡調節:抹法通過刺激皮部與淺層筋肉,可調和營衛之氣,疏通手足三陽經(如頭部抹法助醒腦開竅)或任脈(如胸腹抹法理氣寬胸)。
- 氣血作用:輕抹為補,重抹為瀉。如輕柔抹法於額部可安神助眠,稍重抹法則能疏風解表,緩解外感頭痛。
- 部位應用:
- 頭面部:自印堂向兩側分抹,配合開天門手法,可祛風散邪,改善眩暈。
- 頸項部:沿風池至肩井方向抹動,助緩解項強不舒。
- 胸脅部:橫向抹動膻中穴周邊,能疏肝解鬱,調暢氣機。
歷史淵源
抹法自古為民間推拿之俗稱,清代《理瀹駢文》載:「推拿,鄉村人謂之抹。」其技法融合按壓與摩擦特性,介於「推法」與「摩法」之間,尤重「輕而不浮,重而不滯」之手法意境。
現代延伸
現代推拿流派中,抹法常與一指禪推法、揉法等結合,用於美容推拿(如面部提升)或小兒推拿(如清天河水變通操作),展現其靈活適應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