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沫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沫痰
證名,屬痰證之一。因氣虛失攝,津液不固,化生痰涎,其質清稀量多而不甚黏稠,稱為沫痰。此證多見於氣虛體弱之人,因脾肺氣虛,運化失職,水液停聚為痰,且氣虛不能固攝,故痰涎易泛溢而出。
病因病機
沫痰之成,主要責之於氣虛,尤以脾肺氣虛為關鍵。脾主運化水濕,肺主通調水道,若脾氣虛弱,則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;肺氣不足,則津液失於宣肅,痰涎上泛。此外,腎氣虛衰,不能溫煦脾陽,亦可能加重水濕停聚,形成沫痰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突然吐出大量清稀痰涎,痰質不黏,色白或透明,或見坐臥時痰涎自溢,伴隨氣短乏力、面色晄白、舌淡苔白滑、脈虛弱等氣虛之象。此證與稠痰、熱痰不同,後者多因熱邪煎灼津液,痰質黏稠,而沫痰則以清稀量多為特徵。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益氣固攝為主,不可妄用清熱化痰或峻利之品,以免更傷正氣。
- 主方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益智仁。
- 六君子湯健脾益氣、燥濕化痰,益智仁溫脾攝涎,共奏補氣固痰之效。
- 加減:若兼腎陽不足,可加附子、乾薑以溫陽化飲;若痰多胸悶,可酌加枳殼、桔梗宣暢氣機。
鑑別要點
沫痰需與其他痰證區別:
- 濕痰:痰質黏稠,伴胸脘痞悶,苔白膩,治宜燥濕化痰(如二陳湯)。
- 寒痰:痰稀色白有泡沫,兼畏寒肢冷,治宜溫化寒痰(如小青龍湯)。
- 熱痰:痰黃黏稠,兼見熱象,治宜清熱化痰(如貝母瓜蔞散)。
古籍考據
《不居集》言:「沫痰……氣虛不攝而吐沫也」,強調氣虛失攝為本證核心,治法當以補益為先,此論與《景岳全書》「痰飲皆本於虛」之說相呼應,均指出正虛為痰證之根。
沫痰一證,雖病狀顯於痰涎,然其本在氣虛,臨證需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