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莫君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莫君錫

莫君錫為隋代著名醫家,大業年間(605-617年)任太醫丞,精於醫理,尤擅情志療法與臟腑辨證。隋煬帝沉溺女色,方士為迎合其欲,進獻助陽丹藥,致其陽氣亢盛,化燥傷津,出現煩渴不止之症,日飲百杯仍難解。莫君錫深明「五行相勝」與「情志相制」之理,未用常法滋陰生津,反取「寒能勝熱」之象,置冰於煬帝面前,令其朝夕凝視。此法暗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怒勝喜、喜勝悲、悲勝怒、恐勝喜、思勝恐」之情志調節原則,以寒涼之視覺意象平抑內熱,使煬帝心神收攝,燥渴漸消。

此案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與「天人相應」的核心理論。莫君錫不拘泥於藥物,而善用外境調神,正是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之具體實踐。隋唐時期,丹石之風盛行,醫家多見熱毒傷陰之證,而君錫能結合臟腑辨證(如腎陽妄動、心火偏亢)與五志相勝法,展現其臨證靈活之思。

此外,中醫理論中「望」屬五識之一,與肝竅目相應。肝主疏泄,過用助陽藥易致相火妄動,而冰之寒象可通過目竅直折火勢,此即「金克木」(寒涼抑制肝火)之妙用。莫君錫此法,亦為後世「移情變氣」療法之先導,凸顯中醫重視環境、心理與生理互動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