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莫枚士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莫枚士(莫文泉)生平與中醫學術貢獻
生平簡介
莫枚士(1837-1907),名文泉,清末文學家、醫家,浙江歸安(今湖州吳興)人。同治九年(1870年)中舉,後兩次赴京參加會試未第,遂轉而專研醫學。因其早年精研經史,尤擅小學(文字訓詁之學),故習醫後能融通經學與醫學,以考據學方法疏證醫籍,成就斐然。
學術特色
莫氏治醫注重「以經解經」,強調從經典醫籍中探求本義,並運用文字訓詁學考釋醫藥術語。其著作體現以下特點:
- 經學與醫學互證
莫氏將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視為醫學之「經」,主張透過經學方法(如校勘、訓詁)釐清醫理。例如在《研經言》中,他考證「榮衛」當作「營衛」,並引《說文》釋「營」為「市居」,引申為「周流」之義,以闡明營氣運行之理。 - 重視方劑源流考據
在《經方例釋》中,莫氏系統梳理仲景方劑的組成與演變,並比較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中方名的異同。如考證「桂枝湯」在《傷寒論》中亦稱「陽旦湯」,辨析其與《千金方》所載「陽旦湯」的區別。 - 本草考證
《神農本草經校注》以顧觀光輯本為底本,參校《證類本草》等文獻,對藥名、性味、功效進行訓釋。如論「丹參」一名「赤參」,考《爾雅》「參」有「浸潤」之意,與其活血功效相合。
主要著作
- 《研經言》四卷
為莫氏醫論集,內容涵蓋醫理、診法、方藥考證。其中〈釋癉〉一篇,考《說文》「癉,勞病也」,指出《內經》「脾癉」「膽癉」皆與勞傷相關,非獨熱病。 - 《經方例釋》三卷
專論張仲景方劑,按功效分類,每方下列組成、煎服法,並附考證。如釋「白虎湯」命名,引《淮南子》「西方白虎」屬金,對應肺胃燥熱之證,闡明方名與病機關聯。 - 《神農本草經校注》三卷
以輯復《本經》為基礎,注釋藥性。如考「黃芪」古作「黃耆」,「耆」為長者之稱,喻其補氣之功如尊長護佑。
學術影響
莫枚士的考據醫學在清末獨樹一幟,其以小學治醫的方法,影響了後世如曹炳章、范行準等醫家。近代中醫文獻學研究,尤其重視其對經典文本的嚴謹態度與跨學科視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