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遺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遺尿
產後遺尿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四》,其記載:「因產用氣,傷於膀胱,而冷氣入胞囊,胞囊缺漏不禁小便,故遺尿。」此症多因生產過程中氣力耗損過度,損傷膀胱氣化功能,或寒邪乘虛侵入胞宮,導致膀胱失約,小便失禁。臨床上,此病常見於產程艱難或產後調護失當者,其病因病機可歸納為以下三類:
- 腎虛不固
產後腎氣虧虛,下元不固,膀胱開合失職,無法約束小便。此類患者多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脈沉細等腎虛之象。治療宜補腎固攝,常用方劑如《金匱要略》之腎氣丸合《本草衍義》桑螵蛸散,以溫補腎陽、澀精止遺。 - 氣血虛弱
產後氣血耗傷,中氣下陷,膀胱失於固攝。此類患者常見小便失禁兼有頭暈乏力、倦怠自汗、舌淡脈弱等氣虛症狀。治宜益氣升提,方選補中益氣湯合桑螵蛸散,以補益中氣、收澀膀胱。 - 產傷膀胱
因難產或器械助產,直接損傷膀胱經絡,導致胞囊缺漏,小便失禁。此類病症需辨明損傷程度,若屬輕微者可配合中藥調理,如黃芪、當歸等補氣活血之品;若損傷嚴重,則需結合外科修復。
此外,中醫認為產後遺尿與衝任二脈受損密切相關,因衝任主司生殖與下焦功能,其氣血虧虛或經絡損傷皆可影響膀胱氣化。故臨證時亦需考慮調理衝任,如選用杜仲、續斷等補益肝腎、固攝下元之藥。
歷代醫家對產後遺尿的論述,多強調「虛」與「寒」為致病關鍵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產後遺溺,由氣虛不能制水。」治療上除藥物外,亦可配合針灸,選取關元、氣海、三陰交等穴位,以溫補下元、增強膀胱約束之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