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默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默默
在中醫典籍中,「默默」一詞用以描述人體氣機鬱滯、神志不暢的狀態,屬於情志與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。《素問·刺腰痛》提及:「其病令人善言,默默然不慧。」此處「默默」指患者雖能言語,卻顯神情淡漠、反應遲鈍,反映心神受擾或陽氣不展之象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「默默」與以下機制相關:
- 肝氣鬱結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滯,可致氣機升降失常,表現為情緒低落、寡言少語。此類患者常伴胸脅脹滿、嘆息頻作,脈象多弦。 - 心脾兩虛
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心藏神,脾藏意。」思慮過度耗傷心脾,氣血生化不足,心神失養,則見默默不語、精神萎靡,兼有面色萎黃、食少倦怠,舌淡脈弱。 - 少陽樞機不利
少陽為氣機升降之樞,若邪鬱少陽(如《傷寒論》少陽病),可致「默默不欲飲食」,伴口苦咽乾、目眩,屬半表半裏之證,需和解少陽。 - 腎精虧虛
腎藏精,精生髓,髓充腦。若腎精不足,腦髓空虛,可致神識昏蒙、反應遲鈍,老人或久病者多見此證,兼有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。
歷代醫家對「默默」的論述,強調其與氣血陰陽失衡的關聯。治療上,需辨證施治:肝鬱者疏肝解鬱(如柴胡疏肝散);心脾虛者補益心脾(歸脾湯);少陽證者和解樞機(小柴胡湯);腎虛者填精補髓(左歸丸)。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觀點,提示情志異常與臟腑病變互為影響,臨床需綜合辨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