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眸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眸子

眸子,又稱「瞳子」、「瞳仁」,為中醫學中對眼睛核心部位的稱謂,專指瞳孔及其周邊區域。此名詞源於古代醫籍,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所載:「刺此者,必於日中,刺其聽宮,中其眸子,聲聞於耳,此其輸也。」文中「中其眸子」並非直接針刺眼球,而是形容針刺聽宮穴時,經氣感應可上達眼部,反映經絡聯繫之精微。

中醫理論中的眸子

  1. 與五臟之關聯
    中醫認為「目為肝之竅」,而眸子尤與肝、腎二臟關係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五輪學說」,將眼部劃分為五部分,其中瞳孔屬「水輪」,對應於腎,主藏精,腎精充足則眸子明亮有神;反之,腎虛則可能出現視物昏矇、瞳孔散大等症。
  2. 經絡聯繫
    眸子與多條經絡相通,尤以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為主。肝經「連目系」,膽經起於目外眥,故肝膽火旺或風熱上攻時,可致眸子赤痛、畏光流淚。此外,《靈樞》提及針刺聽宮穴(手太陽小腸經)能感傳至眸子,體現「經氣相通」之理。
  3. 診斷意義
    眸子狀態為望診重要依據:

    • 神光充沛:瞳孔邊界清晰,反應靈敏,提示臟腑氣血調和。
    • 晦暗無神:瞳孔混濁或縮小,多見於肝腎陰虛或氣血虧虛。
    • 瞳孔散大:或為腎精耗竭之危候,亦可能因風痰阻絡所致。

眸子與針灸治療

古代醫家強調眸子與經穴的感應關係。如《針灸甲乙經》指出,睛明穴(足太陽膀胱經)能調節眸子氣血,改善視物不清;而針刺風池穴(足少陽膽經)可疏風明目,緩解眸子乾澀。此類操作皆需精準掌握經絡走向與氣血盛衰,非直接刺激眼球。

綜言之,眸子於中醫不僅為解剖部位,更是窺測臟腑氣血、經絡運行的窗口,其理論深植於陰陽五行與整體觀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