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母病及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母病及子:中醫五行病理傳變理論
基本概念
母病及子乃中醫五行學說重要術語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所載之五行生剋理論。此概念運用五行相生關係中母子相連的特性,闡釋五臟病變相互影響的病理機制。在中醫臟象學說中,五臟配屬五行,形成生剋制化網絡,當母臟發生病變時,常循相生次序傳及子臟,此即為"母病及子"之病理傳變。
五行母子關係
五行相生次序為: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在此循環中,生我者為母,我生者為子。五臟配屬五行為:肝屬木,心屬火,脾屬土,肺屬金,腎屬水。據此確立五臟間母子關係:
- 肝木為母,心火為子
- 心火為母,脾土為子
- 脾土為母,肺金為子
- 肺金為母,腎水為子
- 腎水為母,肝木為子
病理傳變機制
母病及子之病理傳變主要表現為母臟功能失調,導致子臟功能異常。其傳變條件在於母臟病變持續未癒,子臟正氣相對不足,方能形成病理性傳變。此過程可分為虛實兩類:
實證傳變
母臟邪氣亢盛,傳及子臟。如肝木過亢(肝陽上亢)可致心火亢盛,臨床可見煩躁易怒、面赤頭痛、失眠多夢等症;又如心火熾盛可傳及脾胃,出現口舌生瘡、消穀善飢等表現。
虛證傳變
母臟氣血陰陽虧虛,累及子臟。如脾土虛弱(脾胃氣虛)常致肺金不足(肺氣虛),症見氣短懶言、易感外邪;肺氣虛衰日久可影響腎水(腎氣不納),出現呼多吸少、動則氣喘等腎不納氣之候。
臨床實例
- 肝病傳心(木生火):長期情志抑鬱導致肝氣鬱結,鬱久化火,上擾心神,形成心肝火旺證,表現為脅痛、口苦、心悸、失眠等。
- 心病傳脾(火生土):思慮過度耗傷心陰心血,心火不能溫煦脾土,致脾失健運,出現心悸怔忡、納呆腹脹、面色萎黃等心脾兩虛症狀。
- 脾病傳肺(土生金):脾胃虛弱,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土不生金,肺失濡養,常見於小兒疳積發展為肺虛久咳。
- 肺病傳腎(金生水):肺氣虛久咳傷及腎氣,或肺陰虧耗下汲腎陰,形成肺腎陰虛,表現為乾咳少痰、腰膝痠軟、潮熱盜汗等。
- 腎病傳肝(水生木):腎陰不足不能涵養肝木,致肝陽上亢,可見眩暈耳鳴、腰膝痠軟、頭脹頭痛等水不涵木之證。
理論淵源與發展
母病及子理論源於《內經》"五臟受氣於其所生"(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)之說,後世醫家多有發揮。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詳述:"母氣既虛,不能滋生,則子氣亦因之而弱"。清代葉天士在臨證中廣泛應用此理論,尤其重視"培土生金"法治療肺系疾病。
此理論與"子病及母"(子盜母氣)、"相乘相侮"等共同構成中醫五行病理傳變體系,為臟腑辨證與防治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歷代醫家據此創立諸多治法,如"滋水涵木"、"培土生金"等,體現中醫"治未病"與整體調治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