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母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母氣

在中醫理論中,「母氣」為五行學說之重要術語,用以闡釋五行相生關係中的能量傳遞與依存規律。五行相生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者之間遞相資生、助長的關係,而「母氣」即為其中「生我」的一方,如同母親化育子女,提供其生長所需的基礎能量。

五行相生中的母氣關係

五行相生次序為: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在此鏈條中,每一行皆有其「母氣」與「子氣」:

  • 木為火之母氣:木性溫煦,燃化而生火,如肝(木)藏血以濟心(火)。
  • 火為土之母氣:火燃盡化灰而成土,如心陽(火)溫煦脾土(土)以助運化。
  • 土為金之母氣:土中礦物凝結為金,如脾(土)化生精微以充肺(金)。
  • 金為水之母氣:金融凝露而為水,如肺(金)肅降助腎(水)納氣。
  • 水為木之母氣:水潤澤生木,如腎(水)藏精以養肝(木)。

此關係不僅說明物質轉化,更體現臟腑間功能協調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」,臨床治療常據此調節母氣以平衡子臟。

母氣與臟腑功能的關聯

中醫臟象學說將五行配屬五臟,母氣之盛衰直接影響子臟功能:

  1. 肝(木)為心(火)之母:肝血充足則心脈得養,若肝血虛,可致心悸失眠,此時可滋補肝陰(母氣)以養心。
  2. 腎(水)為肝(木)之母:腎精虧耗則肝失濡養,導致眩暈、肢麻,治宜補腎填精以涵養肝木。

母氣理論的應用

  1. 針灸取穴:依「虛則補其母」原則,如肺氣虛可補脾經穴(土生金)。
  2. 方劑配伍:六味地黃丸補腎(水)以滋肝(木),即通過壯母氣而益子臟。
  3. 五行勝復調節:母氣過旺可克制子氣所勝之行(如木盛生火過度而克金),需平衡相生之勢。

母氣概念貫穿中醫生理、病理及治療,揭示人體動態平衡中「生生不息」的核心思想,亦為五行學說應用於臨床之關鍵樞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