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牡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牡臟

出處與基本概念
「牡臟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》,屬中醫藏象理論中的特定分類。古人以「牡」(陽性)與「牝」(陰性)區分臟腑特性,牡臟即指陽性之臟,與「牝臟」(陰臟)相對。此分類體現中醫「陰陽二分」的哲學框架,用以闡釋臟腑功能與病理變化的動態屬性。

中醫理論中的定位

  1. 陰陽屬性
    牡臟主陽,其性主動、主外,與「腑」的傳化功能有相通之處,但臟本屬陰,牡臟實為「陰中之陽」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肝為牡臟」,因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具升發疏泄之陽性特質。
  2. 與五臟的關聯
    雖《靈樞》未明列所有牡臟,後世醫家多依功能推論。如:

    • :主藏血卻司疏泄,調暢氣機,屬「體陰用陽」,故為牡臟代表。
    • :心陽溫煦全身,推動血行,亦具陽臟特性,然部分學派歸為「少陰」而存爭議。
  3. 生理病理特點

    • 牡臟病變易化火、生風,如肝陽上亢可見眩暈、頭痛;心火亢盛則口舌生瘡、煩躁不寐。
    • 治療需顧及其陽性,如清肝瀉火(龍膽瀉肝湯)、清心降火(導赤散)等法,皆針對陽熱之性。

與「牝臟」的對應關係
牝臟如肺、脾、腎,主靜、主藏,病多虛寒。牡臟與牝臟的平衡,反映人體氣血陰陽的協調,如「肝(牡)主升發」與「肺(牝)主肅降」共調氣機。

歷代醫家的補充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,牡臟之病多實證、熱證,治法宜清、瀉、降;而明代張景岳則強調「陽中求陰」,調理牡臟時需兼顧陰血基礎,如滋水涵木法治肝陽上亢。

現代中醫的應用
牡臟概念今仍用於分析體質與病機,如「陽亢體質」者牡臟功能偏盛,臨床可見易怒、面赤等症,需平肝潛陽。此理論亦指導針灸選穴,如瀉肝經太衝穴以抑牡臟之亢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