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遺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遺糞
病證名,首見於《外臺秘要》卷三十四。此症多因產婦素體脾腎虛寒,復因分娩耗氣傷血,致中氣下陷,脾失健運,腎失封藏,開合失司,攝納無權,故見產後大便失禁,糞便不自覺遺出。
病因病機
- 脾腎虛寒:平素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;腎陽衰微,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,固攝無力。
- 中氣下陷:產後氣血驟虛,中氣虧損,升舉固攝功能減弱,致腸道失約。
- 腎失開合:腎主二便,產後腎氣虧虛,下元不固,膀胱與大腸失於約束,故遺糞不止。
證候表現
- 大便溏薄或完全不化,遺出不知
- 伴有神疲乏力、面色蒼白、腰膝酸軟
- 畏寒肢冷,小便清長
- 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
治法
以溫補脾腎、固澀止遺為主,佐以升提中氣。
方藥
- 主方:
- 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溫補腎陽,化氣行水,適用於腎陽不足之證。
- 四神丸(《證治準繩》):溫腎暖脾,固腸止瀉,針對脾腎虛寒之五更泄瀉。
- 加減:
- 若中氣下陷明顯,可加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以升陽舉陷。
- 若泄瀉嚴重,可加赤石脂禹餘糧湯(《傷寒論》)以澀腸固脫。
針灸治療
- 取穴:
- 脾俞、腎俞:溫補脾腎。
- 關元、氣海:益氣固脫。
- 足三里、三陰交:健脾益氣。
- 手法:以補法為主,可配合艾灸以增強溫陽之效。
預後調護
此症屬虛寒之證,需長期調理,服藥期間忌生冷黏膩之物,以助陽氣恢復。若兼見濕熱或陰虛之象,則需辨證加減,不可一味溫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