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牡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牡痔

病名
牡痔為肛門痔疾之一種,首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之醫書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其特徵為肛門處有贅生物突出,形狀或如蠃肉(軟質腫塊),或似鼠乳(乳頭狀突起),根部細小而末端膨大,甚或伴有孔竅。古籍記載其病位「居竅旁」,大小可如棗核至棗實不等,並可能伴隨堅硬血塊或膿血排出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牡痔之成因多與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相關。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厚味)、久坐久立、勞倦過度,或風燥濕熱之邪侵襲肛腸,導致經絡阻隔,氣血不和,瘀血濁氣凝聚於肛門,形成腫塊。其病機與「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」之理論相符,屬局部氣血壅滯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形狀特徵:肛緣贅皮突起,根部窄而頂端寬,或呈顆粒狀、乳頭狀,色澤多暗紅或紫暗。
  2. 伴隨症狀:可伴肛門墜脹、疼痛,甚則潰破流膿血,若熱毒熾盛則見局部灼熱腫痛。
  3. 古籍描述:如《五十二病方》提及「有孔其中」,或排出「堅血如揚末」,提示可能合併肛漏(瘻管)或血栓形成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牝痔:指內痔,痔核生於肛門齒線以上,以便血、脫出為主症。
  • 血痔:以出血為突出表現,痔色鮮紅,多屬血熱妄行。
  • 脈痔:泛指痔瘡伴有明顯血絡暴露者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    • 結紮療法:古籍記載「把其本小者而絕之」,即以絲線或藥線纏紮痔核根部,使其壞死脫落。
    • 角法:類似後世之拔罐療法,以小角器具吸附痔核,促使瘀血排出,如《五十二病方》所述「以小角角之……剖以刀」。
    • 灸灼:以艾灸或烙法灼燒痔核,適用於較小病灶。
  2. 內治法
    • 清熱祛濕:選用槐角丸、止痛如神湯加減,適用於濕熱下注證。
    • 活血散瘀:如桃仁承氣湯加減,針對氣滯血瘀型。

現代醫學對應
牡痔之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之外痔、混合痔或合併肛周膿管者相似,尤其符合血栓性外痔或結締組織性外痔之特徵。古籍所述「有孔其中」或「堅血如揚末」,可能對應痔核潰破或血栓排出之現象。

古籍參考
除《五十二病方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」,後世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痔瘡分類與治法,均為牡痔辨治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