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拇指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拇指寸

拇指寸為中醫取穴指寸法之一,屬「同身寸」量度方式,以患者自身手指比例為基準,用於定位經絡穴位。此法最早記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書中提及:「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。」意指將拇指第一節(近端指節)屈曲,其橫紋兩端之間的距離即定為1寸,用以量取四肢部位穴位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人體各部位比例協調,故以自身肢段作為測量單位,可避免因個體體型差異而影響取穴準確性。拇指寸屬「同身寸」中的「指寸法」,與「中指寸」「橫指寸」(一夫法)並列,三者皆以手指關節或寬度為標準,但適用範圍略有不同。拇指寸因取用簡便,尤其適合四肢末端或縱向距離較短的穴位定位,如手太陰肺經之「太淵穴」、手厥陰心包經之「內關穴」等。

操作方法

  1. 拇指屈曲:將拇指內收,使第一指節(近掌指關節處)彎曲成直角。
  2. 量取橫紋:觀察指節內側形成的橫向皺褶,以兩側紋頭(橫紋起始與終止點)之間的直線距離為1寸。
  3. 比對穴位:將此長度作為基準,沿經絡垂直或水平方向量測,標記目標穴位。

臨床應用

拇指寸多用於四肢部位,尤其手掌、足踝等肌肉較薄、骨性標誌明顯的區域。例如:

  • 列缺穴:腕橫紋上1.5寸,可先以拇指寸定位1寸,再追加半寸。
  • 三陰交穴:內踝尖上3寸,可連續疊加三次拇指寸量取。

與其他指寸法之比較

  • 中指寸:以中指中節兩端橫紋間距為1寸,適用於軀幹或較大範圍。
  • 橫指寸(一夫法):四指併攏之總寬度為3寸,多用於腹部或背部。
    拇指寸因單位較小,更適合精細定位,且因拇指活動靈活,操作時便於直接比對穴位。

此法的核心在於「因人而異」,強調個體化量度,符合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精神。歷代醫家亦結合骨度分寸法(以體表骨節為固定標誌),使取穴更為精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