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火刑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木火刑金
木火刑金為中醫五行學說之病理術語,闡述肝木與肺金之間的異常制約關係。五行之中,肝屬木,肺屬金,正常生理下,肺金之肅降功能可抑制肝木之過度升發,而肝木之條達亦能助肺氣宣降,二者相互協調。然若肝木疏泄失常,鬱而化火,形成「肝火亢盛」之證,此火性炎上,反灼肺金,導致肺陰耗傷、宣降失司,即為「木火刑金」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情志失調,如長期鬱怒,致肝氣鬱結,氣鬱日久化火;或外感熱邪內傳,引動肝火。肝火熾盛時,其火勢沿經絡上炎,直接灼傷肺絡,干擾肺之清肅功能。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,受肝火燔灼後,陰液耗損,肺體失潤,進一步引發咳嗽、咯血等症。
臨床表現
木火刑金之證候特徵可分為肝火與肺傷兩方面:
- 肝火熾盛證:見心煩易怒、口苦咽乾、目赤腫痛、頭暈目眩、胸脅脹痛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肺陰受灼證:以乾咳無痰,或痰少質黏、咯血(痰中帶血或大量咯血)、咽喉乾燥、聲音嘶啞為主,嚴重者可見胸痛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證候分析
肝火循經上擾,故見頭目症狀;火灼肺絡,則咳嗽咯血;肺陰虧虛,失於濡養,故乾咳少痰。此證本在肝火,標在肺傷,屬「本虛標實」之候,然以肝火亢盛為主要矛盾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清肝瀉火、潤肺寧絡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《丹梔逍遙散》合《瀉白散》加減,前者疏肝解鬱、清泄肝火,後者瀉肺清熱;若陰傷明顯,可配伍沙參麥冬湯滋養肺陰。針灸取穴以肝經(太衝、行間)與肺經(魚際、尺澤)為主,瀉肝火、調肺氣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肝火犯肺:與木火刑金病理相似,但前者強調肝火直接上逆犯肺,後者更側重五行相剋失衡的理論框架。
- 肺陰虛證:單純肺陰不足者無明顯肝火症狀,而木火刑金必兼肝火熾盛之象。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支氣管擴張、肺結核、慢性咽炎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需緊扣五行生剋與臟腑功能失調之核心,不可僅憑西醫病名斷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