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克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五行學說之「木克土」詳解

「木克土」為中醫五行學說之重要術語,闡述五行間相生相剋之規律,尤以肝(木)與脾胃(土)之生理病理關係為核心。以下從理論基礎、生理機制及病理表現三方面深入剖析:


一、五行理論基礎

  1. 五行相剋本義
    五行相剋(木→土→水→火→金→木)為自然制衡關係,屬生理性調節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,強調五行需相互制約以維持平衡。肝(木)對脾胃(土)的正常制約,可調節土氣過壅,助其運化。
  2. 臟腑配屬關係

    • 肝屬木:主疏泄,性喜條達,具調暢氣機、促進膽汁分泌以助消化之能。
    • 脾胃屬土:主受納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升胃降為消化系統之樞紐。

二、生理性「木克土」之作用

肝木對脾胃土之正常制約,體現於以下功能:

  1. 疏泄助運化
    肝氣條達可推動脾胃氣機升降,促進食物消化與營養輸布。若肝失疏泄,則土氣壅滯,見食少腹脹。
  2. 調節情志影響消化
    中醫認為「思傷脾」,過度思慮易致脾鬱,而肝之疏泄功能可解情志之結,間接維護脾胃功能。

三、病理性「木乘土」之表現

當肝氣過亢或脾胃虛弱時,生理性「克」轉為病理性「乘」,形成「肝木乘土」之證,臨床分兩類:

  1. 肝氣犯胃(土)

    • 病機:肝氣橫逆,克伐胃土,致胃失和降。
    • 症狀:脘脅脹痛、噯氣吞酸、嘔逆(如反流性食道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)。
  2. 肝鬱脾虛

    • 病機:肝鬱氣滯,疏泄無力,脾土失健。
    • 症狀:腹脹泄瀉、腸鳴矢氣(常見於腸易激綜合徵),兼見情緒抑鬱。

四、古今概念流變

  1. 經典與近代之別
    古籍嚴格區分「相克」(生理)與「相乘」(病理),然近代臨床多將「木克土」與「木乘土」混用,實則後者屬「過克」之異常狀態。
  2. 延伸病證關聯
    「木克土」理論可解釋現代醫學「腦腸軸」(Brain-Gut Axis)異常,如壓力誘發之功能性胃腸疾病,與中醫「肝氣犯胃」高度契合。

五、相關經典論述

  • 《素問・寶命全形論》:「土得木而達」,闡明木疏土之生理關係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: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」,提示肝病易傳脾胃的病理規律。

此理論不僅指導臨床診治(如疏肝和胃法之運用),更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中臟腑相關、五行制化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