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木癩

病證名,屬麻風病之一種,以肌膚麻木不仁為主要特徵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。此病多因外感惡風邪毒,或觸犯禁忌,致使毒邪內侵肝經而發。肝主筋,風毒鬱於肝經,氣血凝滯,肌膚失養,故見麻木不仁之象。

病因病機
木癩之發,與風毒深入肝經密切相關。風為陽邪,善行數變,易挾濕熱毒邪侵襲人體。若正氣不足,風毒乘虛內犯,鬱於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久則化熱生濕,腐蝕肌膚筋骨,遂成此疾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皮膚現蟲癬狀斑疹,大小不一,色澤各異,伴隨面目搔癢。隨病情進展,疹斑連片成瘡,潰爛流膿,氣味腥穢。日久則眉睫脫落,甚則瘡面隆起如瘤,觸之麻木,不知痛癢。若遷延不治,三年後病勢轉劇,終成難治之症。

證候分型

  1. 風毒鬱表:病初起,疹癢時作,膚色微紅,屬風邪外襲,尚未深陷。
  2. 濕熱蘊結:瘡面潰爛,膿水淋漓,舌苔黃膩,為濕熱毒邪腐蝕肌膚。
  3. 氣血瘀阻:肌膚麻木,瘡如瘤腫,面色晦暗,乃經絡閉塞,氣血失養。

治法
早期以疏風解毒、清肝瀉火為主,可選用防風通聖散加減;若濕熱壅盛,則需清熱化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合黃連解毒湯;病至晚期,氣血瘀滯,當活血通絡,輔以扶正,如桃紅四物湯配合補中益氣湯。

預後
此病早期尚可救治,若延誤時機,毒邪深伏,則療效難期。瘤型麻風晚期與木癩症狀相類,皆屬頑疾,需長期調治。

古籍考證
《諸病源候論》詳述其病因與症狀,後世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亦載麻風治法,強調「祛風殺蟲」為要,並輔以外敷藥餌,如苦參湯洗浴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