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木疝
病名:木疝,見於《醫林繩墨》,屬中醫疝症之一,其特徵為睪丸結硬、陰囊皮厚,且患者常感重墜難當,然不知痛癢,亦不見明顯腫大。此症多因寒濕凝滯、氣機不暢,或脾胃虛弱、水濕不化所致,病機與肝經氣血失和、脾陽不振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疝症多與肝經循行相關,肝主疏泄,其經脈繞陰器。若寒濕之邪侵襲肝經,或脾胃陽虛,水濕內停,下注陰囊,則氣血凝滯,形成結硬腫塊。木疝之「木」字,既喻其質地堅硬如木,亦暗示其與肝木之氣機鬱滯有關。此外,脾主運化,若脾陽不足,水濕不化,下趨陰囊,亦可加重陰囊重墜之感。
臨床表現:
- 局部症狀:睪丸結硬,觸之如木,陰囊皮膚增厚,但無明顯紅腫熱痛。
- 自覺症狀:陰囊重墜,久立或勞累後加重,或伴少腹脹悶不適。
- 全身症狀:或見四肢不溫、倦怠乏力、舌淡苔白膩、脈沉遲等脾腎陽虛之象。
治法:
木疝之治,當以「溫和」為綱,即溫補脾胃以助運化,調和氣血以疏肝經。具體治法如下:
- 溫補脾胃:脾為後天之本,健脾可充養元氣,運化水濕。常用方如六君子湯加減,或補中益氣湯佐以溫陽之品。
- 溫通散寒:寒濕凝滯者,當溫經散寒,通調水道。可選暖肝煎或天台烏藥散,以疏肝行氣、散結止痛。
- 調和肝脾:若肝鬱克脾,可兼用逍遙散加減,以疏肝解鬱、健脾化濕。
常用藥物:
- 健脾溫中: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乾薑。
- 疏肝行氣:烏藥、小茴香、木香、青皮。
- 散寒通絡:肉桂、吳茱萸、附子(久寒甚者慎用)。
木疝之證,雖以局部症狀為主,然其根本多繫於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以溫補調和為要,使氣血暢達,水濕得化,則結硬可漸消,重墜自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