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宜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宜戒
「產後宜戒」為中醫產後調護之重要概念,首見於清代倪東溟《產寶家傳》,強調產婦於分娩後氣血驟虛、經脈空疏之際,須謹避某些行為,以防外邪內傷,影響復原。古人歸納為四項戒忌,其理與中醫基礎理論相合,分述如下:
- 戒怒氣
產後情志失調易致肝氣鬱滯,阻礙氣血運行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產後氣血俱傷,五臟虛弱」,怒則傷肝,肝失疏泄則血行不暢,恐引發惡露不絕、脅痛,甚或乳汁分泌受阻。中醫認為「怒則氣上」,氣逆可擾亂衝任二脈,不利胞宮修復。 - 戒勉強起居
產後「百節空虛」,過勞易耗傷元氣。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:「產後宜靜臥養神」,驟然勞力可能導致氣虛下陷,出現血崩、眩暈等症。古醫籍更提及「產後七日內當以臥息為主」,因產時耗氣傷血,需待衛氣漸充,方能緩動。 - 戒七日內沐浴梳頭
此說與「產後腠理不密」相關。分娩後毛竅開泄,風寒濕邪易乘虛而入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產後中風」多因沐浴受邪,症見發熱、肢體疼痛。梳頭牽動陽明經,恐引風邪上襲,故建議待氣血稍復後為之。 - 戒早食厚味葷腥
產後脾胃運化力弱,膏粱厚味易成積滯。《飲膳正要》主張「新產後宜進糜粥」,因肥甘礙脾生濕,反致脘痞、泄瀉。中醫認為氣血化生依賴脾胃,飲食不節可能延緩復原,甚或釀生痰瘀。
此四戒以「固護正氣」為核心,符合中醫「產後多虛多瘀」之病機特點。歷代醫家對戒期長短雖有異議,然其原則皆本於調和氣血、扶正祛邪之理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之預防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