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舌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木舌脹

木舌脹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儒門事親》卷三,其文曰:「熱結於舌中,舌為之腫,名曰木舌脹。木者,強而不柔和也。」意指因熱邪蘊結於舌,導致舌體腫脹、僵硬,失去柔軟靈活之性,狀如木質,故稱「木舌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木舌脹多因內熱熾盛,或外感熱邪,上攻於舌所致。其病機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:

  1. 心脾積熱: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。若心火亢盛,或脾胃積熱,熱邪上炎,燔灼舌絡,則舌體腫脹僵硬。
  2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之邪,內傳於心脾,熱毒壅滯於舌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木舌。
  3. 痰熱互結:痰濕內蘊,鬱久化熱,痰熱搏結於舌,阻滯經絡,亦可致舌體腫脹不靈。

臨床表現

木舌脹的主要症狀為舌體腫大、質地堅硬、活動不利,甚則疼痛難忍,影響言語及吞咽。舌色多呈深紅或紫暗,舌面或可見黃膩苔,嚴重者舌體脹滿口腔,甚至阻塞氣道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木舌脹的治療需辨證施治,常見證型及治法如下:

  1. 心脾積熱證

    • 主症:舌腫脹硬,色紅或紫,伴口乾煩渴、小便短赤、便秘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脾,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用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以清瀉火毒。
  2. 風熱上攻證

    • 主症:舌腫脹痛,發病較急,或伴發熱惡風、咽喉腫痛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合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加減。
  3. 痰熱蘊結證

    • 主症:舌腫脹硬,苔黃膩,伴胸悶痰多、口黏納呆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清熱,散結消腫。
    • 方藥黃連溫膽湯(《六因條辨》)或小陷胸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。

外治法
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常配合外治法以緩解症狀,如:

  • 針刺放血:於舌尖或舌下金津、玉液穴點刺出血,以瀉熱解毒。
  • 漱口方:以黃連黃芩薄荷等清熱解毒藥煎湯漱口,或外敷冰硼散以消腫止痛。

古籍記載

除《儒門事親》外,歷代醫籍對木舌脹亦有論述。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到:「木舌由心脾熱,舌腫硬痛色紫紅。」強調心脾熱盛為本病關鍵。《證治準繩》則指出:「木舌者,舌腫硬而不柔和,熱結使然。」進一步闡明其病機為熱邪蘊結。

木舌脹一病,雖以舌體腫脹為主要表現,然其病因複雜,臨床須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,取得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