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木腎
定義與病因
木腎為中醫病名,指睪丸腫大堅硬、麻木無疼痛之證候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》卷四。此病多因下焦受寒濕侵襲,導致氣血凝滯,經絡不通,發為腫硬。清代《育嬰秘訣》進一步闡述:「卵腫不痛者,此濕也,名曰木腎。」指出濕邪為致病關鍵,濕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腫硬不仁之狀。
病機分析
從中醫理論而言,肝經循行繞陰器,腎主生殖,故木腎與肝腎二臟關係密切。寒濕之邪客於下焦,肝經氣血受阻,寒性收引,濕性重濁,二者相合,致使睪丸局部氣血凝澀,失於溫煦濡養,故見腫硬麻木。若久病不癒,可能進一步導致痰瘀互結,加重病情。
治療方藥
-
金茱丸(出自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)
- 組成:金鈴子、吳茱萸等。
- 功效:疏肝行氣、散寒除濕,適用於寒濕凝滯所致之木腎。
-
栝樓蓽撥湯
- 組成:栝樓(連皮帶子)、蓽撥、生薑、蔥白。
- 功效:栝樓化痰散結,蓽撥溫中散寒,生薑、蔥白辛溫通陽,共奏溫通經絡、化濕散結之效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可取任脈、肝經穴位,如關元、氣海、太衝等,以溫通下焦、疏肝理氣。
- 外治法:可配合溫敷或藥熨,選用艾葉、花椒等溫散之品,以助局部氣血流通。
鑒別診斷
木腎需與「疝氣」相區別。疝氣多因氣滯或氣虛下陷,常見陰囊脹痛或墜痛,且可因勞累加重;木腎則以腫硬麻木為主,痛感不顯,病機偏重寒濕凝滯。
古籍參考
除《丹溪心法》外,《醫學綱目》亦提及:「腎囊腫大如升,不痛不癢,此濕熱下注也。」補充濕熱亦可致病,但木腎仍以寒濕為常見病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