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香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木香餅

木香餅為中醫灸法所用之藥餅,載於《外科證治全書》,屬外治法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跌撲損傷、閃挫腰痛及氣滯血瘀等症。其製法以木香與生地黃為主要藥材,兼具行氣活血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
組成與製法

木香餅以 木香五錢(約15克)研為細末,配合 生地黃一兩(約30克)搗爛成膏,兩者調和均勻後,依患處大小捏製成餅狀,敷貼於腫痛部位,再以艾條施灸。

藥性與功效

  1. 木香:性辛、苦、溫,歸脾、胃、大腸、三焦經,具行氣止痛、溫中和胃之效。《本草綱目》謂其「乃三焦氣分之藥,能升降諸氣」,善於疏通氣機,化解瘀滯。
  2. 生地黃:性甘、苦、寒,歸心、肝、腎經,功能涼血止血、滋陰生津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載其「主折跌絕筋,傷中,逐血痹」,可緩解局部瘀熱腫痛。

二者配伍,木香辛散溫通以行氣滯,生地黃甘寒濡潤以和血瘀,共奏 行氣活血、散瘀消腫 之效。

臨床應用

木香餅主要用於 氣滯血瘀型痛證,如:

  • 跌打損傷:局部腫痛、青紫瘀斑。
  • 閃腰岔氣:腰部急性扭挫,氣機不暢,活動受限。
  • 癰腫初起:氣血壅滯所致之腫脹疼痛。

施灸時,藥餅藉艾火溫熱之力,使藥性透達經絡,促進氣血運行,加速瘀散腫消。

理論依據

此方契合中醫「不通則痛」之理,以 「氣行則血行」 為治療原則,結合灸法溫通之性,改善局部氣血瘀阻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,外治藥餅配合灸法,可「開結行滯,導引陰陽」,尤其適合氣血凝滯之證。

木香餅體現中醫外治法「內病外治」之特色,通過經絡傳導與藥效協同,達到調和氣血、緩解疼痛之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