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鬱化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木鬱化風
在中醫理論中,「木鬱化風」為肝氣鬱結所衍生之病理變化。五行學說將肝歸屬於「木」,主疏泄、藏血,並與「風」相應。當情志不暢或氣機受阻,肝氣鬱滯日久,可進一步耗傷肝血,或患者素體陰血不足,致使肝失濡養,陰不制陽,虛風內動,此即「木鬱化風」之病機核心。
病因病機
- 肝氣鬱結為本:長期情志抑鬱、壓力積累,導致肝疏泄失常,氣機壅滯,形成「肝鬱」。
- 鬱久化熱傷陰:氣滯可鬱而化火,灼耗肝陰肝血,或患者原有陰血虧虛體質,加重肝體失養。
- 虛風內動為標:肝陰不足,筋脈失濡,陽氣亢逆化風,引發風動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頭面五官:眩暈耳鳴、目赤視物昏花、面部肌肉抽動。
- 肢體經絡:肢體麻木、震顫、筋肉瞤動,甚則猝然昏仆、四肢痙厥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或淡紅少津,舌體微顫;脈弦細或弦數,若兼熱象可見脈弦勁有力。
證候辨析
木鬱化風屬「本虛標實」之證,肝血陰虛為本,風動為標。需與「肝陽化風」鑑別:後者多因肝陽上亢直接引動肝風,常見於高血壓或中風病;而木鬱化風則以肝鬱為初始病機,病程較長,風症相對輕緩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疏肝解鬱、養血熄風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- 逍遙散加減:基礎方疏肝健脾,若陰虛明顯加生地、白芍;風動甚者加鉤藤、天麻。
- 一貫煎合羚角鉤藤湯:滋陰柔肝以治本,配合熄風通絡藥物。
針灸可選太衝、三陰交等穴調暢肝氣,滋陰潛陽。
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強調肝與風動的密切關聯。清代醫家葉天士進一步闡述「鬱則氣滯,久則化熱,熱極生風」,完善木鬱化風的病理演變過程。此證常見於現代疾病如焦慮症、帕金森氏症前期或更年期症候群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的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