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木蛭毒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木蛭毒瘡
木蛭毒瘡,又稱「山蛭瘡」或「草蛭瘡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因山蛭、草蛭等蟲類吮吸人血後,毒邪留滯肌膚所致之瘡瘍。此症多見於南方濕熱之地,尤以山林潮濕處為甚。
病因病機
木蛭屬濕蟲,性喜陰濕,常附於枯木、草葉之上。其形似鼻涕,聞人氣則蠕動,若墜附人體,則叮咬肌膚,吸血的同時釋放毒液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經絡受阻,發為毒瘡。初起多見皮膚紅腫、癢痛,繼而潰爛,若未及時處理,毒邪可蔓延周身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被叮咬處現紅斑或丘疹,伴灼熱、刺痛,甚則瘙癢難忍。
- 中期:局部腫脹加劇,或見水皰、膿皰,瘡面濕爛,滲出黃水。
- 後期:若毒邪深入,可致瘡口久不斂合,周邊皮膚暗紫,甚則潰瘍成片。
治療方法
中醫治療以解毒、祛濕、斂瘡為主,內外兼治:
- 外治法:
- 朱砂麝香散:取朱砂(清熱解毒)、麝香(活血散結)研末外塗,可迅速解毒消腫。《本草綱目》引《醫說》云:「惟以朱砂、麝香塗之即愈。」
- 黃連膏:黃連、黃柏等清熱燥濕藥製膏外敷,適用於瘡面濕爛者。
- 內治法:
- 濕熱偏重者,可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)加減,以清熱解毒。
- 若毒邪蘊結日久,氣血兩傷,則以托裏消毒散補益氣血,扶正祛邪。
古籍記載
《本草綱目·卷九》引張杲《醫說》詳述此症:「南方多雨,有物曰木蛭,大類鼻涕,生於枯木之上,聞人氣則閃閃而動,人過其下,墜人體間,即立成瘡。」可見古人對此蟲毒致病早有認識,並提出以芳香辟穢、解毒鎮靜之品外治。
預防與調護
此症雖以外治為主,然南方濕瘴之地,入山行旅者宜著密緻衣物,或以雄黃、蒼朮等藥佩帶避蟲。若遇木蛭附體,不可強行拔除,以免口器斷留皮內,當以鹽水或煙火熏之,使其自然脫落。
木蛭毒瘡雖非常見重症,然其毒邪纏綿,不可輕忽。中醫從濕熱蟲毒論治,兼顧局部與整體,體現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