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暗不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暗不明
證名,又稱「眼暗」,指視物昏暗不清、視力減退之症。此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,書中載:「夫目者,五臟六腑陰陽精氣,皆上注於目。若為血氣充實,則視瞻分明;血氣虛竭,則風邪所侵,令目暗不明。」說明目暗不明與臟腑氣血盛衰密切相關,尤以肝腎為要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虧虛: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無法上濡目竅,致視物昏花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肝受血而能視」,肝腎同源,精血互化,故肝腎陰虛為常見病機。
- 氣血虛弱:脾虛氣弱,氣血生化不足,目失所養,如《銀海精微》云:「目得血而能視」,氣血兩虛則目暗不明。
- 風邪侵襲:正氣不足時,外感風邪乘虛入絡,阻滯目系氣血運行,亦可致視物模糊。
- 痰濕瘀阻:痰濕上泛或瘀血內停,阻塞目絡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影響視覺功能。
辨證論治
-
肝腎陰虛型
- 主證:視物昏蒙,眼乾澀,伴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。
- 治法:滋補肝腎,益精明目。
- 方藥:杞菊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枸杞子、菊花等)加減。若陰虛火旺,可加知母、黃柏。
-
氣血兩虛型
- 主證:視力漸降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。
- 方藥: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等)合決明夜靈散。
-
風邪上擾型
- 主證:目暗兼見頭痛、惡風。
- 治法:祛風通絡。
- 方藥:羌活勝風湯(羌活、防風、白芷等)加減。
-
痰濕瘀阻型
- 主證:視物如隔紗,頭重胸悶。
- 治法:化痰祛濕,活血通絡。
- 方藥:溫膽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等)合桃紅四物湯。
古籍論述
- 《靈樞·大惑論》強調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
- 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指出:「目昏者,為肝腎不足,真陰耗竭,漸至失明。」
此證與「目昏」「視瞻昏渺」等相關,臨床須細辨虛實,結合全身症狀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