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咽喉作蟬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咽喉作蟬聲

病證名,屬產後危證之一,首載於清代孟葑所著《仁壽鏡》。此症特徵為產後婦女喉音嘶啞,聲如蟬鳴,多因產後調攝失宜,敗血上衝,干犯心肺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產後氣血驟虛,若惡露不盡或瘀血內停,敗血隨衝脈上逆,壅滯心肺,阻遏氣機。心肺主司氣血運行,瘀血與痰濁互結,阻塞氣道,致使喉間氣血失和,聲門開闔不利,故發為嘶啞蟬鳴之聲。此證屬「瘀血上攻」與「痰氣交阻」之實證,病位涉及心、肺、衝脈。

臨床表現
除咽喉聲嘶如蟬外,或伴見胸悶氣促、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沉澀等瘀血內阻之象,嚴重者可能兼見神識昏蒙,屬危候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活血祛瘀、通竅開音」為原則,重在疏通敗血,調暢氣機。

  1. 內服方

    • 《仁壽鏡》主張以單味乳香一錢(約3克)煎湯,兌入陳酒三分(約1毫升)服用。乳香辛散苦泄,能活血行氣、通絡止痛;陳酒溫通血脈,助藥力上行,共奏破瘀開閉之效。
    • 若痰瘀膠結甚者,可合「會厭逐瘀湯」(《醫林改錯》加減),以桃仁、紅花、當歸活血化瘀,桔梗、柴胡宣肺疏肝,佐貝母、竹瀝化痰開音。
  2. 配伍思路

    • 瘀血偏重:加丹參、赤芍、益母草增強化瘀;
    • 痰濁明顯:配伍半夏、陳皮、茯苓化痰燥濕;
    • 氣滯胸悶:酌加枳殼、鬱金寬胸理氣。

古籍補充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產後血暈」亦見痰瘀上擾之證,可互參;《張氏醫通》則強調產後「敗血衝心」致喑者,需急祛瘀通絡,防其變生厥脫。此證雖以實證為主,然需辨明有無氣血兩虛之本,用藥勿過攻伐,免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