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黯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黯黑
證名,為中醫診斷中常見的體徵,多因體內瘀血阻滯或痰飲內停所致。其特徵為雙眼周圍之目胞呈現黯黑色,臨床上可作為辨識內在病理變化的重要依據。
病因病機
-
瘀血內阻:
- 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提及:「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。」指出長期瘀血停滯,導致氣血不暢,肌膚失養,進而表現為目胞黯黑。此類患者多伴隨皮膚粗糙如鱗甲(肌膚甲錯)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澀等瘀血徵象。
- 瘀血阻滯經絡,影響肝血上榮於目,故目周氣血瘀滯而顯黯黑。
-
痰飲內蘊:
- 明代醫家李中梓於《診家正眼》中提出:「目胞黑者,痰也。」並進一步區分痰證類型:
- 風痰阻絡:若見「眼黑行走呻吟者」,多因痰濕流注關節,導致骨節酸痛;「眼黑面黃,四肢痿痹,屈伸不便者」,則屬風痰侵襲經絡,氣血運行受阻。
- 痰濕濁邪上泛,阻滯目周氣血,故顯晦暗之色。
- 明代醫家李中梓於《診家正眼》中提出:「目胞黑者,痰也。」並進一步區分痰證類型:
辨證論治
-
瘀血型: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散結。
- 方藥:以《桃紅四物湯》加減為主,方中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;當歸、川芎、赤芍養血行血;生地涼血滋陰。若瘀重者可酌加丹參、三七等增強化瘀之效。
-
痰飲型:
- 治法:疏風滌痰,通絡化濕。
- 方藥:
- 風痰偏盛者,選用《礞石滾痰丸》加減,以青礞石墜痰下氣,配伍大黃、黃芩清熱瀉火,沉香調氣降逆。
- 若痰濕困脾,可合《二陳湯》健脾化痰;兼風邪者,加防風、白芷以祛風通絡。
兼證辨治
臨床常見瘀痰互結,或兼氣虛、肝鬱等證,需詳審病機,靈活用藥。例如:
- 氣滯血瘀:可配合《血府逐瘀湯》疏肝理氣。
- 脾虛痰盛:輔以《六君子湯》健脾化痰,標本兼顧。
此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細察舌脈及伴隨症狀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