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胞
目胞,又稱「眼瞼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。其位於目眶之內,覆於眼球外側,分為上胞(上眼瞼)與下胞(下眼瞼),具保護眼球、潤澤目珠之功用。
中醫理論與目胞之關係
- 經絡所屬
目胞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尤以脾、胃二經為主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脾主肌肉」,而眼瞼屬「肉輪」,由脾所主。脾氣健運,則目胞開合自如;若脾虛濕盛,可致目胞浮腫、下垂。 -
五輪學說
中醫五輪理論中,目胞歸屬「肉輪」,對應脾胃。肉輪異常常反映脾胃功能失調,如:- 胞瞼腫脹:多因脾虛濕困或風邪外襲。
- 胞瞼下垂:常見於中氣不足或先天稟賦薄弱者。
- 瞼弦赤爛(眼瞼邊緣紅腫潰爛):多與脾胃濕熱或風熱壅滯有關。
-
病理表現
- 目胞浮腫:水濕停聚,多責之於脾腎陽虛,水液代謝失常。
- 胞瞼震顫:肝風內動或氣血虧虛所致。
- 瞼內結粒(如針眼、粟瘡):多因脾胃積熱,痰濕凝結。
古籍記載與臨床應用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闡述目胞病症,提出「瞼生風粟」與「胞瞼痰核」等證候,並強調調理脾胃為治本之法。歷代醫家治療目胞疾患,常從健脾化濕、清熱解毒、益氣升陽等方向著手,如參苓白朮散、補中益氣湯等方劑之運用。
綜觀之,目胞雖為局部組織,然其生理病理皆與全身氣血、臟腑功能相繫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