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本
解剖名稱
目本,又稱目系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眼深部與腦相連之結構,最早記載於《靈樞·寒熱病》:「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……入系目本。」此處描述足陽明胃經之分支上行至面部,並聯繫目本,顯示其與經絡之密切關係。
經絡歸屬與生理功能
目本屬厥陰肝經所主,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,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,神氣之所生也。」肝開竅於目,肝血上注於目本,以濡養目系,維持視覺功能。此外,目本亦與足陽明胃經相通,胃經氣血充盈,則目得所養而視物清明。
與目系之關係
目本即目系,為眼球後方連接腦部之組織,包含現代解剖學中之視神經、血管及筋膜等結構。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指出:「目珠者,連目本。」說明目珠(眼球)藉目本與腦相連,為視覺傳導之通路。若目本受邪,可致視物昏矇或眼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。
病理意義
- 肝血不足:肝虛血少,目本失養,可見視物模糊、乾澀。
- 風熱上擾:外邪循經入目本,引發目赤腫痛,甚則牽及頭痛。
- 痰瘀阻絡:痰濕或瘀血滯留目系,可致眼絡阻塞,視力驟降,如青盲、視瞻昏渺等症。
古籍考證
《類經》註解:「目本,即目系也。」後世醫家多沿用此說,並強調其與肝、胃二經之關聯。臨床上,針灸治療眼疾常取足厥陰肝經之太衝、行間,或足陽明胃經之四白、承泣等穴,以調節目本氣血。
此名詞雖少見於現代中醫文獻,然其概念仍貫穿於眼科理論與診治之中,為理解目與臟腑經絡聯繫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