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不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不瞑
目不瞑,為中醫證名,指目不能閉合之證候,屬睡眠障礙範疇。此證首載於《靈樞·大惑論》,其文曰:「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。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蹻盛,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,故曰不瞑矣。」揭示其病機關鍵在於陰陽失調,衛氣運行失常。
病因病機
- 衛氣留陽:衛氣晝行於陽,夜入於陰,若衛氣滯留陽分,不得入陰,則陽氣亢盛於外,陰氣虧虛於內,陽蹻脈氣偏盛,致目不能瞑。
-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虛,虛火上擾,心神不寧,亦為常見病機。陰虛則陽無所制,虛火內擾,故煩躁不寐,目不得閉。
- 心腎不交:心火亢盛,腎水不足,水火失濟,神志不寧,亦可導致此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夜間難以閉目安睡,或雖閉目而神識清醒,伴見心煩、口乾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,或兼見潮熱盜汗、眩暈耳鳴等肝腎陰虛症狀。
治法與方藥
- 滋陰降火除煩:適用於陰虛火旺者,方選黃連阿膠湯加減。此方以黃連、黃芩清心火,阿膠、白芍滋陰養血,雞子黃滋陰寧神,共奏交通心腎之效。若陰虛甚者,可加生地、麥冬;虛火偏亢者,酌加知母、黃柏。
- 調和陰陽,引衛入陰:若屬衛氣運行失調,可配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,調和營衛,鎮潛浮陽。
- 養肝滋腎:肝腎陰虛明顯者,宜用一貫煎或六味地黃丸加減,滋補肝腎之陰,佐以安神之品如酸棗仁、柏子仁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陽入於陰則寐」,故目不瞑與「失眠」證候密切相關,然其特點在於「目不能閉」,更突出陽氣浮越、神不內守之病機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亦從陰陽氣血角度對此證多有發揮,臨床需辨證施治,注重整體調理。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神經衰弱、焦慮症等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非單純鎮靜安神,而是從根本調理陰陽氣血,以恢復自然寐寤節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