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不能遠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不能遠視

目不能遠視,又稱能近怯遠症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,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特徵為視近物清晰,而視遠物模糊,與現代醫學所稱「近視」相似。中醫認為此病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不足或經絡阻滯相關,尤以肝腎、脾胃功能失衡為主要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虧虛
    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;腎藏精,精血互生。若肝腎陰虛,精血不足,則目失所養,導致視物不清,尤以遠視困難為表現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。」肝腎虧虛者,常伴見眼乾澀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症。
  2. 脾胃氣虛
   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虛弱,水穀精微輸布無力,則氣血不能上榮於目。《蘭室秘藏》提及:「夫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稟受於脾,上貫於目。」脾胃氣虛者,多見視疲勞、食少倦怠、面色萎黃等症。
  3. 氣滯血瘀
    長期目力過勞或情志不暢,可致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目絡受阻而視物昏蒙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:「血瘀則目不明。」此類患者常見眼脹痛、視物模糊加重,或兼見舌質暗紫等瘀血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陰虛型
    症見視遠模糊、眼乾澀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  2. 脾胃氣虛型
    症見視物易疲勞、食少腹脹、肢倦乏力,舌淡苔白,脈弱。治宜健脾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  3. 氣滯血瘀型
    症見視力下降伴眼脹痛、情志抑鬱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治宜活血通絡,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
外治法與調養

中醫除內服藥物外,亦注重針灸與推拿療法。常取穴如睛明攢竹四白足三里三陰交等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目絡。此外,古代醫家強調「惜視緘光」,即避免久視傷血,提倡適度用眼與調攝情志。

此病名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後世醫家多歸類於「能近怯遠症」,並從肝腎、氣血論治,體現中醫「整體辨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