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常暮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常暮昏
病證名,指每至日暮時分,雙眼視物昏蒙不清之症。此證首載於葆光道人《眼科龍木論》,其病機與陰陽氣血運行及腦部功能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人體陽氣晝行於表,夜入於裡。申時(15-17時)、酉時(17-19時)、戌時(19-21時)為陰氣漸盛之時,若腦部氣血不足,或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腦絡,可致目竅失養,出現「至暮昏蒙」之象。《眼科龍木論》指出:「腦者天真,萬物行於陽道,不行陰道」,若腦受風寒所損,陽氣不能上承於目,則傍晚時分目視昏花,視物不真。
臨床表現
患者白晝視物如常,然日落前後自覺視力模糊,或伴輕微目澀、頭暈。此證與「雀目」(夜盲)有別,雀目多因肝腎陰虛或脾虛血少,入暮即盲,而目常暮昏則以昏蒙為主,視力未至全失。
治療方法
- 針灸療法:
可灸「風火穴」(或指風池、睛明等祛風明目要穴),以溫通腦絡,驅散風寒。 - 方藥治療:
以《龍木論》所載「苦參湯」加減為主。苦參性寒,能清熱燥濕,若兼風寒者可佐辛溫之品,如防風、細辛;若腦絡空虛,可加黃芪、當歸補益氣血。
相關鑑別
此證需與「青盲」(視神經萎縮)、「視瞻昏渺」(視物模糊)等區分,後者無時間規律,而目常暮昏特發於日暮,與晝夜陰陽交替相關。
古籍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。」目常暮昏正契合此理,反映陽氣虛衰、陰寒上擾之病機,治療當調和陰陽,通竅明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