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常日夕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常日夕昏

病證名,又稱目夕昏,指患者於傍晚時分出現視物昏朦之症。此症多因陰血虧損陽氣耗傷,導致水火不濟,陰陽失衡,故於日暮陽氣漸衰之際,目失所養而昏矇不明。清代醫家王子固於《眼科百問》中記載此症,並將其歸屬於雀目範疇,可參考該條進一步探究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陰血不足
    肝藏血,開竅於目,若陰血虧虛,則目失濡養,黃昏時陰氣漸盛,血不榮目,故視物昏花。
  2. 陽氣虛耗
    陽氣為目之光明所依,若陽氣不足,則無以溫煦目睛,傍晚陽氣內斂,視力因而減退。
  3. 水火不濟
    心腎不交,腎陰虧虛不能上濟心火,心陽獨亢,擾亂目絡,致日暮視昏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與雀目之異同
    雀目(夜盲)多責之於肝虛血少脾腎陽虛,而目常日夕昏更強調陰陽時辰變化對視力的影響,二者雖相似,然病機側重不同。
  • 經絡氣血關係
    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與目系相連,若此二經氣血失調,易致目昏,尤以陰陽交接之時(如傍晚)症狀顯著。

古籍參考

除《眼科百問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目得血而能視」,強調陰血對視覺之重要性;《銀海精微》亦論及陽氣衰微致目昏之理,可互參印證。

此症之辨治,需詳察陰陽氣血之盛衰,結合患者體質與四時節氣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