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常應時而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常應時而痛

病證名,出自清代醫家王子固所著《眼科百問》,指眼睛疼痛於每日固定時辰週期性發作之症。此症與中醫「時間醫學」理論密切相關,古代醫家認為其發病機理與十二經絡氣血運行邪氣干擾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依十二經絡之序,每日循行於不同時辰,若某經受邪(如風、熱、濕、瘀等),或氣血虛滯,則可影響所屬目絡,引發定時疼痛。例如:

  • 子時(23:00–1:00):足少陽膽經主令,若膽經鬱熱,可致目赤脹痛。
  • 午時(11:00–13:00):手少陰心經當令,心火上炎則目痛伴煩躁。
  • 卯酉時(5:00–7:00、17:00–19:00):與肺、大腸經相關,外感風邪或肺熱可發目澀痛。

辨證論治

治療需依疼痛時辰及伴隨症狀,辨明所涉經絡與病性,選方用藥:

  1. 肝膽鬱熱(丑寅時痛):症見目脹、口苦,宜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2. 心火上炎(午時痛):目赤刺痛、舌尖紅,可用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。
  3. 肺經風熱(卯時痛):目癢涕黏,方選桑菊飲芎芷石膏湯
  4. 氣血不足(晨起痛):隱痛綿綿,當補益氣血,如八珍湯佐蔓荊子、菊花。

古籍補充
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目者,宗脈之所聚」,強調目疾與全身經絡相連;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述「各經皆有目絡」,故治目痛需「因時循經」。此症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臨床須結合時辰與臟腑辨證,方能精準施治。